
黃龍溪古建筑最為集中的在正街上。走在正街之上,仿佛回到明清之時,街道寬僅有兩三米,青石板鋪路,兩旁是木屋,臨街廊柱,瓦蓋垂檐,這就是典型的清代街巷。街上滿是餐館商鋪,有的把古代的石磨放在門口,供游客體驗手推石磨的感覺。
正街東頭為鎮江寺,本是清朝移民興建的鎮江王爺廟,是船幫祭祀集合的場所。寺廟很小,里面塑有龍王爺的神像,每逢農歷六月初六王爺的生日,善男信女紛紛來此。鎮江寺門口左邊有一個黃葛樹,也就是古榕樹,粗壯挺拔,牌子上顯示樹有800歲高齡。正街的西端為古龍寺,寺中也有兩棵古榕樹;正街的中間還有潮音寺。一街挑三寺,古鎮的佛教文化很發達。據說,古鎮上曾經有7座寺廟,如今保留下來的有3座。
古龍寺的門口上方就是古戲臺,又稱萬年臺,全木結構,建于清代初年,距今有300多年歷史。據了解,以前黃龍溪鎮有三個戲臺,鎮江寺旁邊還有一個,如今只剩下這個了。在傳統社會,聽戲是民眾的重要娛樂生活,因此戲臺往往建在寺廟、會館、場鎮上,既是公共娛樂空間也是公共祭祀空間,酬謝神靈之時也會在戲臺上表演節目。如今戲臺之上擺著幾張座椅,供喝茶之用,早已沒有戲臺的作用了。記得去年在
甘肅張掖的
山西會館,也有一個古戲臺,保留更為完好,連同會館形成圓滿的建筑。有意思的是,寺廟和戲臺這種合在一處的關系,既保留了古代的傳統:寺廟也是公共的娛樂文化場所;也反映了
四川獨特的休閑娛樂文化。可惜的是,戲臺上沒人唱川戲。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