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卷云舒,花開花落,春華秋實,天心月圓,兩座寺廟,兩段歷史,兩種風格,不一樣的存在。卻給人同樣的美。
敦化牡丹江邊六頂山有號稱世界最大的尼眾道場——正覺寺。占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名聲不錯的季羨林還為之題寫 “佛國新勝”與“巒波生輝”。正覺寺是海歸尼姑釋佛性1993年出資興建的,大雄寶殿供奉高12.5米的三尊樟木鋪金大佛,殿中釋迦牟尼八相成道大型景泰藍陶瓷壁面,造價近百萬的八根漢白玉盤龍柱,青皮木五層透雕隔扇門,華麗的大型木雕藻井均屬廟宇建筑之精品;六角六亭的觀音殿供奉用6.6公斤純金貼面的六法身千手千眼觀音圣像,據說也是佛教史上獨一無二的觀音造像;精細的石雕、木雕、精彩的彩繪以及趙樸初等名家墨跡都使寺院顯得完美無瑕。更絕的是偌大寺院全是女性,都是尼姑,女人愛干凈,大殿里一塵不染,露天玉佛還披上金絲絨斗篷,玉佛殿里的臥佛溜光锃亮。然而雕樓玉砌太豪華,完美得有點兒假,像精美的快餐,沒味道。
想起洛陽“釋源”,一千九百年的白馬寺。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白馬臟兮兮的卻是宋代的。一進山門兩座破碑,卻是趙孟頫真跡。眾多廟宇里都是泥塑的菩薩,泥菩薩十八羅漢卻是獨一無二的夾苧干漆工藝,乃泥塑之精品。“明月欠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筆下的白馬寺。與正覺寺相比,白馬寺破舊平淡不完美(此處指十多年前的白馬寺,現在的白馬寺已經是嶄新的完美的了),但其文化歷史沉淀,悠悠蒼涼,包裹著大美。
完美與不完美是一對矛盾。完美與不完美是相對的,互為對象。
比如名勝古跡,人們不會因為殘缺、陳舊、悲壯而感覺不美,相反正是因為這些名勝古跡年代彌久,歷盡滄桑劫難、兵燹戰亂,難免留下累累傷痕,殘垣斷壁,圓明園、敦煌石窟等作為物質文化遺產映照了民族文化的精華,體現了民族智慧的結晶,這些不完美的美正是名勝古跡的重要特征,人們才不辭辛苦,花錢遭罪也要參觀體驗。
生活原本就不是完美的,正是那些不完美才讓生活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美好。只有容忍不完美,才能從容生活。允許生活中有零亂、遺憾、沮喪、失落,才有生命旅途的戰略縱深,才能有更多的調適空間,才能從容面對坦然相向各種不完美。而這種從容面對坦然相向又何嘗不是美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完好無損、十全十美,少之又少,甚至只能是一種理想,一種虛幻。
好與壞,美與丑,幸與不幸,組成了生活的不完美,在另外一種意義上也是美的形式的紛呈??ㄎ髂嗯c太陽神各有美丑。藝術家們無論怎樣試圖續接維納斯的手臂,或舉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實,想讓其完美無缺反倒無法至善至美,只有殘缺的維納斯才能凝聚人體形象美的魅力。
“完美的”正覺寺也好,“不完美的”白馬寺也好,卡西莫多喊出的美才是生活的美,完美與不完美都是生活,就看你怎樣對待了。
洛陽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