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云臺山民間藝術—地方戲曲

早在金代,云臺山就已有雜劇流行,至清代起懷梆成為當地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劇種。只是受現代娛樂活動形式的沖擊,曾經流行于當地的懷梆有漸趨消亡之勢,亟待搶救保護。
地方戲曲發展概況
早在金代,雜劇就已在修武流行。同治四年(1865年),西村趙馬方組織起一個有十余人參加的圍鼓戲(卷),當時的圍鼓戲不化妝,也沒有服裝道具,由演員圍著鼓(弦)坐唱。光緒元年(1875年),崔莊張守正等人又組織起一個15人參加的旱船戲班,在表演中夾雜著懷梆的唱段。光緒九年(1883年),孟縣牛三堂到大東村落戶后傳來了懷梆藝術,深受群眾喜愛。到建國前夕,懷梆在修武發展到高峰,全縣懷劇班達30余家。民國時期,豫劇在修武迅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后至70年代,是修武縣戲劇事業的黃金時期,其中尤以懷梆和豫劇發展最快,也最為城鄉群眾喜聞樂見,往往一村唱戲,周邊數村群眾攜老扶幼前去觀看,看戲者人山人海,如同過節趕會,成為全縣人民的主要娛樂形式之一。80年代后,隨著電視的逐步進入家庭,受電影、錄像的沖擊,人們的文化娛樂觀念迅速改變,戲劇開始走向衰落,縣豫劇團為謀生計,不得不改行演唱流行歌曲和現代舞蹈,懷梆幾近無人會唱,瀕于滅絕。
懷梆
光緒九年(1883年)冬,孟縣懷梆藝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縣山區大東村落戶,即在村上傳授技藝。光緒十九年(1893年),該村張春來出面,組織起有40余人參加的大東村戲班。當時的主要演員有張巨安(小名老虎)、李金榮、張鳳歧等。張巨安口白清楚,嗓音錚亮,架勢優美,深受群眾喜愛,在山區流傳著“寧跑十里路,也要看張老虎”、“不吃饃,不喝飯,也要聽張老虎唱一段”的順口溜。很快,懷梆風靡全縣。至民國時期,懷梆最為著名的演員是崔福令(外號“拐來孩”),他嗓音優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聞名遠近數縣。崔福令下臺雙拐,上臺全丟,拿手戲為《桃花庵》中飾陳妙常,《刀劈楊凡》中飾樊梨花。
豫劇
民國35年(1946年),國民黨保安十四旅建成西門小戲院舞臺,并讓其“血花劇團”在此演出豫劇,深受群眾喜愛。1950年,北門村侯同勛等人專程赴開封學習豫劇,春節時組織村內戲劇愛好者演出了折子戲《斷橋》、《藏舟》、《鬧書館》,轟動了縣城內外。此后,又演出了《劈山救母》、《卷席筒》等傳統劇目,大受歡迎。因豫劇充滿地方特色,念白好學,韻調易唱,細膩大方,很快風行全縣,農村業余劇團眾多。
上黨梆子
因云臺山區毗鄰山西上黨地區,此劇種曾在云臺山最為流行。1954年,斗水村戲曲愛好者郭麥旺、賈邦高等人組織起有30余人參加的上黨梆子戲班,逢年過節演出《五鳳樓》、《雁門關》、《海桃關》等劇目。文革期間,戲班解散。
河南旅游報價
去河南旅游要多少錢
- <河南-郭亮-云臺山-龍門石窟-少林寺-開封火車6日游>20人內精致小團,品途自營地接,臻選高檔酒店,體驗掛壁公路,挑戰玻璃棧道,純玩0購物
- ¥2127起
- <河南云臺山-少林寺-龍門石窟-開封府-陜西兵馬俑-華清池-華山-明城墻雙飛7日游>樂游河南、陜西兩地、純玩連線游
- ¥4159起
- <云臺山-少林寺-龍門石窟-故宮-長城-頤和園-天壇雙飛7日游>河南、北京二地游 古都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次游2地
- ¥3643起
- <河南鄭州-郭亮村-萬仙山-少林寺-龍門石窟-云臺山-開封府-冬天上河園雙飛7日游>
- ¥2818起
- <西安兵馬俑-延安-壺口-華山-龍門石窟-河南少林寺-冬天上河園高飛8日游>陜豫加長版連線,純玩0購物,品途**接待社,管家式導游
- ¥5177起
- <河南-郭亮-云臺山-龍門-少林寺-開封6日游>20人內精致小團,升級一晚皇冠假日,品途自營,滿60周歲可退120元,當地參團
- ¥211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