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是福州的南大門。倉前山,三面臨江,景色秀麗,環境幽靜。這里在明代就開辟“番船浦”,以便外國船只往來寄碇停泊,鴉片戰爭以后,福州被辟為通商口岸之一,各國領事館、外商洋行、教堂、教會學校遍設島上。行走在倉山,我時常想起廈門的鼓浪嶼,想起那些老屋咖啡館和博物館,比起鼓浪嶼的人潮,福州倉山的老建筑更原汁原味。這次來到這里不知道心里到底懷著怎樣的感情。充滿歷史滄桑的西洋建筑遺跡,如今成為福州風云變幻的歷史的見證,當我走在倉山的小巷里,看著空空的老房子、安靜的老街道,安然生活的居民,心中無限感慨,如今,福州已逐步著手對這里開發和修復,這些照片拍于20089年,不知道現在是否都還是原來的模樣?

領事館篇:從1845年,英國人在倉山建立第一個領事館開始,美、法、俄、日、荷等17個國家,紛紛在倉山設立(或附設)領事館。這些領事館大都依照本國的建筑風格,多為二三層西式樓房,瓦屋頂四面倒水、外墻弧形或折疊形,裝修考究,較早使用了諸如自來水、電話等先進的市政設施。
英國領事館,在倉山區樂群路,現為省軍區老干部宿舍。1845年6月,英國領事在倉前山建立領事館(現樂群路10號),承租天安寺、雙江臺空地而建,為坐北朝南的白色歐式雙層磚木結構樓房,上下兩層各分四大開間布設,共計八間,周邊均為通廊貫通,建筑面積551平方米,窗、門為長方拱形設置.辦公樓西向建有一座正方形雙層歐式白色住房為英國領事居住,沿坡建有英國式單層職工宿舍。上述建筑總面積約1300平方米。這些建筑于上世紀80年代被拆除建“紅軍園”。1870建年英國領事分館,位于馬尾馬限山上。美國領事館,在倉山區麥園路25號,福州衛生學校邊,為圓形廊柱、拱式門楣、浮雕紋飾建筑,建于1854年,現存兩幢磚木結構兩層樓房,外墻白色,室內一向設門,二向設窗。門窗高大,采光通風條件極佳,建筑物仍保持原貌,其中一座現為福州衛生學校學生宿舍。另一座華人員工宿舍為紅磚木結構西式三層樓。第三層小禮堂每周六晚舉辦音樂演奏會,音樂愛好者可免費進入欣賞。現為倉山區廣電局宿舍,位于槐英里4號。1932年到1942年福州地區中共地下黨的發報電臺秘密設于此地。有趣的是,這棟建筑與英國領事公館(傳說中的軍統駐扎地)只一墻之隔。
西班牙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同治二年(1863年)。1863年西班牙副領事播廉到任,在倉前山設駐領事。該國領事館在今萬春巷21號(現區教師進修學校及幼兒園)原址上。
葡萄牙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同治二年(1863年)。1863年,葡萄牙領事盧斯到任,設駐領事館。1909年后由法國領事兼任。據倪玉麟先生回憶,該國領事館在今萬春巷24號(現區文化局)原址上。1939年1月23日該領事館撤銷后廢圮。
荷蘭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同治二年(1863年)。地址:倉山麥園路1號(原倉山影劇院、煙山鵲橋,如今好象搬遷啦)。
瑞典、挪威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德國領事館代理)。
德國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同治三年(1864年)。地址:倉山進步路16號(今福建師大生物系飼養動物實驗室)。解放后為福建師范大學生物系使用。領事館后門200米處一座紅磚二層洋樓為領事官邸,現為聚和路15號“德園”。
俄國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同治四年九月(1865年10月)。地址:倉山公園路三一中學內(今為福州九中)。是磚木結構、表面刷灰的歐式樓房,在官邸斜對面原有一座面向東南的兩層磚木結構的白色洋樓,現已拆,蓋教學樓。1911年該館舍賣給圣公會三一書院作校舍,現為福州外語學校使用。
日本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地址:鶴嶺(愛國)路12號(今對湖路2號)。1872年10月建造磚木結構方形兩層洋樓。附近愛國路15號為福建協和道學院,有4座洋樓。現為海軍部隊使用。奧匈帝國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光緒六年(1880年)。地址:倉前山。
比利時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地址:倉前山。1900年比利時首任領事李百協到任,在公園路36號設立領事館,系兩層樓,大門為兩大柱三拱門,磚木結構。該館舍解放后為福州倉山區倉前街道辦事處。意大利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地址:倉前山。1902年意大利領事由香港領事福羅秘車利兼任,在倉前山設駐領事館。該館在愛國路對面亭下山,左邊系郵政事務司宿舍。
墨西哥駐福州領事館
建館日期:清光緒二十九年九月(1903年10月)。地址:在愛國路面對亭下山。
法國駐福州領事館建館日期:清咸豐十一年五月(1861年7月)。地址:倉山樂群路4號及愛國路12號(今樂群路5號及對湖路2號)。1869年3月法國首任領事席孟在對湖路建館舍(舊樂群路14號),在天安鋪官山與天安堂相對,為雙層木結結樓房,建筑面積1139平方米,保持法國建筑風格。
老洋行:鴉片戰爭后,各國洋行如裕昌洋行、美孚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三井公司等競相登陸福州。各國洋行大多選址在泛船浦,很快地,泛船浦一帶形成了一個繁華的街區。其中有代表性的為怡和、天祥兩洋行。怡和洋行址在倉山區海關巷4號,為單層磚木結構,后門臨江設有專用碼頭,后院還有一個花園,后幾經拆改,原六座倉庫中尚存三座,其余配套用房只剩一住宅。天祥洋行址在倉山區觀井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英國商人威爾遜建造,作為上海天祥公司福州分公司,經營糖、煙、酒、茶等進出口業務。現保存寫字樓一座,單、雙層倉庫各一座,店面一間。老教堂目前尚有經市基督教“兩委”和市宗教局批準允許掛牌進行合法宗教活動的教堂有12座,即天安堂、施埔堂、馬廠街堂、小嶺堂、上渡堂、中洲堂、明道堂、義序堂、城門堂、圣約翰堂、臚廈堂和浦下堂。教堂的存在,是倉山頗具特色的宗教和人文景觀。泛船浦天主堂,位于中國福州市倉山區泛船浦菖蒲墩,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該堂是由來華的西班牙多明我會創建于1864年。當時福建官府用這片閩江邊的農田來抵換城內宮巷禁教時期被沒收改為關帝廟的舊天主堂。1932年重建為一座哥特式建筑,高31米,面積為1371.4平方米,可容2000余人。1985年重新開放。從2008年8月30日開始的半個月內,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對其進行平移,向東移動75.6米,向南移動30.7米,并且旋轉了90度,由東西向改為向北面向閩江。
在倉山區師大對面的小巷康山里,秋日午后這里行人寥寥,高高白墻隱映之下可園,夢園,以園,夢園,愛廬等多棟紅磚老洋房,大多是三層公寓式洋房,基本保持著原貌,可園和以園相對而立,門墻簡樸,院落中的幾叢修竹,屋頂上的兩只白貓相依,木門玻璃上貼著的年代久遠的掛歷畫,西式拱門和金屬花窗,斑駁的圍墻和咿呀著響的百頁木窗,給人以神秘和寥落之感,可園的老房主叫鐘景竹,曾是清末至民國時期鹽務系統的官員,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回福州探母時,就住在這里。近代才女林徽因祖籍福州,世居三坊七巷,林覺民是她的叔父,林徽因出生于杭州,這是她唯一一次踏上故土福州
福州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