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有一條細長的水道,呈東南—
西北走向。它的
西北端通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海。這就是馬六甲海峽。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馬六甲海峽,因沿岸的馬六甲古城而得名。馬六甲城原是個小漁村,位于馬來半島南岸,從15世紀中期起,開始興旺起來,建立了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到16世紀初,馬六甲城已十分繁華,不亞于當時的威尼斯、亞歷山大和熱那亞等地中海名城。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
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里運出。 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有利于航行。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容易發生淤積。水下有淺灘與沙洲,巨輪擱淺事故時有發生。有人預計,由于兩岸泥沙迅速淤填,在1000年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可能相接,馬六甲海峽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 馬六甲海峽有悠久的歷史。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就開辟了從
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
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只,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16世紀初,
葡萄牙航海家開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
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只急劇增多。近年來,過注海峽的船只每年達8萬多艘,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為世界第四。港內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千米,可同時容納30余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 馬六甲海峽,沿岸美麗富饒。年平均氣溫在25℃以上,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左右。熱帶叢林遍布兩岸,高達60米的常綠樹隨處可見。各種藤蘿攀緣植物,像天羅地網纏繞在巨樹之間。兩岸又是熱帶橡膠、錫和石油的重要產地。西北端的檳榔嶼,風光秀麗,被譽為“東方明珠”。 馬來半島南端國家--新加坡,人稱“獅城”。新加坡南面瀕臨海峽,是南海、爪哇海與馬六甲海峽間的咽喉。新加坡共和國由54個島和9個礁灘組成。這里被海洋環抱,氣溫高而不炎熱,茂密的樹林,綠色的草地,精心美化的環境,有條不紊地管理。可以說,新加坡是美麗的花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