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騰訊文旅與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聯合組織舉辦的“何日更重游?——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趨勢調研報告”線上發布會舉辦,會議中發布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 ...

2020年4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騰訊文旅與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聯合組織舉辦的“何日更重游?——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趨勢調研報告”線上發布會舉辦,會議中發布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趨勢調研報告》。
《報告》數據顯示,出境旅游目的地排名中,疫情前,TOP1是美國;疫情后,美國已經不在TOP10中。未來一年沒有旅游計劃的主要原因:37.1%沒有時間,32.5%預算不足,26.1%擔心出游有風險。旅游方式,未來一年,“個人游”比例上漲16.7%,“家庭游”比例下降14.0%。定性研究表明,是出于降低老人、孩子出游風險的考慮。疫情后,多數人傾向于在“國慶”和“暑假”旅游。
《報告》中還總結了,疫情后,旅游消費復蘇的4個積極因素和5個制約因素;疫情對旅游消費觀的改變有5個方面;對行業提出了一些建議?詳看下面《報告》。
79%的人對旅游持正面態度,認可旅游的價值,對旅游情感偏好強,而行為傾向性相對較低。
未來一年(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費支出預期增長指數有所降低,但預期收入和消費增加的趨勢依然存在。
未來一年旅游消費預期增長指數為191.1,與2018年11月水平接近。
疫情后旅游次數如何?未來一年,預期人均旅游次數為5.1次,較去年上升月1次。
旅游消費預算,未來一年,人均預算為5746元,比去年增加734元。
人均旅游消費增加的主要原因:1、更多去年未出游的人今年也有旅游計劃;2、中低收入群體旅游消費力提升;3、旅游花費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較去年明顯提升。
影響未來一年旅游計劃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沒有時間,預算不足,擔心出游有風險,不確定性大、難做規劃,對旅游缺乏興趣,沒有想去的地方,沒有合適的旅伴,有其它活動安排,找不到性價比合適的旅游產品,找不到可靠的產品或服務,其它。
未來一年,預期能用于旅游的閑暇時間較2019年略有減少。
在11類消費支出品類中,旅游消費的預期不確定性高,消費彈性大。
對旅游風險的感知情況:
旅游動機:
旅游類型偏好:
旅游動機的人群特點:低收入群體在“返璞歸真放飛自我”和“進行社交結識新友”上的動機增長更顯著。
低收入群體未來一年預期的人均旅游次數為3.8次,較去年增長1.6次,提升顯著。
疫情對旅行計劃的影響,28.3%的人取消了原行程,16.7%的人計劃改期,9.1%的人更改了旅游目的地,10%的人承受了經濟損失,27.5%的人處于觀望狀態,難做決定。
疫情對旅游的相關討論的熱度變化:
疫情后,何時恢復旅游活動?
出游時間選擇:
預計旅游平均逗留時間為4.6天,半數以上旅游者旅程在2-4天。定性研究發現,用戶的出游時長受疫情的影響較小。除非是在疫情期間的高風險出游,才會根據外界情況調整出游時長。從長遠看,疫情結束后,用戶的出游時長并不會有太大變化。
旅游消費支出最大依次為“住宿”、“餐飲”和“交通”。疫情后更看重餐飲衛生,增加餐飲支出的意愿提升。
未來一年,周邊游出游次數最高。如果旅游消費支出增加,更愿意去省外游。
全球疫情對出境旅游目的地選擇有很大影響。
疫情前后,全國網民最想去旅游的省份TOP10變化:北京依然位居第一;湖北之前不在TOP10里,但疫情后,提升明顯,位居第二。
疫情前后,想去旅游的景點TOP20變化:神農架、黃鶴樓入榜。
未來一年,旅游者選擇目的地時最看重安全衛生。旅游者對退費政策、應急措施、旅游保險給予了更多關注。
旅游時,出行同伴怎么選?哪種旅游方式最常見?旅游組織方式偏好變化如何?
疫情后,旅游選擇的交通工具,汽車、大巴明顯減少,火車高鐵、飛機顯著提升。
旅游者降低風險的措施有諸多。定性研究表明,疫情后,旅游者會選擇更高標準的飲食場所,選擇衛生標準更高的星級酒店。“安心酒店”、“安心航班”、“餐飲服務標桿企業”等概念受到追捧。即使疫情結束,旅游者的消費決策判斷也會參照這些標準。
定量研究顯示:40.9%的受訪者對“文旅消費補貼優惠券線上發放”感興趣,認可這種實實在在的補貼優惠以促進旅游消費的方式。
定性訪談顯示:游客希望線上發放的文旅消費優惠券在原價基礎上的打折,而不是漲價后的打折,門檻低一些,適用廣一些。有部分旅游者建議,線上補貼可以采用集卡的方式,如打卡了所有旅游景點有獎勵。
科技將以創新方式升級優化游客的體驗感。
中國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