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訪瑞士,琉森的美會深深地印刻在你的心中。她是那樣的清純優美,她又是那樣的經典有故事。在這個美麗的小城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沒有將雙腳踏上木制廊橋卡佩爾橋,就不算真正來過琉森,可見卡佩爾橋在這里是多么的重要。
它是位于瑞士琉森(Luzern)接近琉森湖出口處的一條木結構廊橋,長204米,橫跨羅伊斯河(Reuss)兩岸,連接著琉森的新城與舊城。因為橋的北岸有一座圣彼德教堂(St. Peters-Kirche),因此得名卡佩爾,意為教堂橋。這條廊橋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木橋,是琉森的地標,更是瑞士最著名的景點。去年秋天,我和愛人來到琉森旅行,從車站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它了,那種感覺就好像找到了卡佩爾橋,我們就能將這個小城定位在心里了。車站出來走兩步到湖邊往左轉,遠遠地就看到天竺葵花妝扮的卡佩爾橋靜靜地橫跨在羅伊斯河上,坐看著美麗的琉森湖風景。八角水塔則在水中矗立與它相伴,還有一對一對的天鵝在水中游弋。我已經不能慢慢走了,徑直快速跑向它。走近了,可以看到這座廊橋真的很有特色,木頭樁入水,木頭橋梁、木頭圍欄的全木質結構,尖頂帶蓋,橋身兩側有半人高的圍欄,橋在河中有一道小折彎,那折彎處就是八角水塔所在的位置。沿著橋身向遠處看去,廊橋的終點是巍峨的教堂。這真的不只是一座橋,簡直就是一座精致的木結構藝術品。我們帶著激動的心情,選擇從南端登上了卡佩爾橋。
走在橋上,說來奇怪,激動的心情瞬間平靜了。可能是它那舒服的杉木氣味讓我鎮定下來,開始這次簡短的200米旅程。行走橋上,我們發現橋身兩側的圍欄有些不一樣,右邊靠近琉森湖一側的圍欄略高于左邊的圍欄。稍微抬頭能看到一幅幅三角形的古典彩色繪畫掛在廊橋的頂梁上,向遠處延伸而去。走著走著還會聽到咯吱咯吱的聲音。腳踩木板橋,抬頭看彩繪,翻看著手中早已備好的攻略資料,熟悉著曾經在書上看到的故事。卡佩爾橋的前世今生開始一一展現。

卡佩爾橋本身始建于1333年,是琉森城防御工事的一部分。聯系著老城與新城,保護城市免受來自琉森湖方向的異族攻擊。現在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廊橋兩側的圍欄在湖面一側要高于另一側,原來是更方便士兵掩藏自己和武器。現如今,兩側圍欄已經成了大家拍照時最受歡迎的道具。再來仔細看看廊橋頂梁的彩繪畫,每根柱子的頂梁處都有兩幅背靠背懸掛的三角形狀彩色畫板,上面的畫可以追溯到17世紀,是由當地天主教畫師漢斯·海因里希·貝格曼所繪,畫中描述了瑞士和琉森的歷史事件以及琉森城市守護神圣雷奧德蓋、圣莫里斯的傳記。每一幅畫的下端都有一個阿拉伯數字編號和文字介紹。不幸的是,現在我們走的這座橋已經不是原本的那個木橋了,卡佩爾橋的大部分結構在1993年因撞船意外發生的火災中燒毀,只剩水塔未被破壞,頂梁上的彩繪畫也有三分之二被損毀,只留下現在的110幅。當地政府大概花費了200萬美元將其重新修補完整,回復原來的樣貌并在1994年重新開放。但是如果仔細看的話,新舊痕跡仍是清晰可見,我看到有一些頂梁上畫板處只留下一塊燒過的黑板,彩畫已經不見蹤影。
好啦,平復一下心情,兩邊看看。在我的左側可以看到水壩,它控制著琉森湖的水位,有幾只丑小鴨在水中和水流嬉戲。在橋的右側可以欣賞到琉森湖優美的全景。可以看到每一位從車站出來尋找卡佩爾橋游人臉上欣喜的表情。繼續向前走就可以看到卡佩爾橋的伴侶,著名的世界獨有八角水塔了。它并不是裝水的水塔,曾經做過監獄,也存放過戰利品和珠寶。現在是一個小小的紀念品商店。它的門口擺放著一簇醒目的瑞士國旗。沒錯,它的存在以及腳下的這木橋真真切切地告訴我,我已經來到瑞士了。
我和愛人開始拍照留影,這項活動雖然有點俗氣,但是真的可以通過“咔嚓”那一聲,將這座廊橋深深地印在心里。像很多歐洲名勝古跡一樣,卡佩爾橋雖然遠近聞名,世界唯一,但它并沒有被束之高閣去接受世人的頂禮膜拜。而是任你走過,去撫摸,去欣賞。那樣低調,以至于沒走幾步,我們已經到達橋的終點北岸了。在橋頭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相互留影照像,那一張張微笑的臉龐讓我印象深刻。看到此美景,我真的是有所感概,這一座廊橋不僅承載著琉森的悠久歷史,不僅聯系了舊城與新城,更是連接了過去與現在,連接了城里與世界各地的人。我還會再來琉森,來看這座廊橋,繼續探尋它的秘密。(王 超)
瑞士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