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英國的首都,倫敦顯示出他的包容性,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因此這個城市的發展也是順其自然,人們來到這里旅行,擁抱這一片自由而神圣的熱土,與大本鐘合影,與倫敦之眼擁抱,……

作為英國的首都,倫敦顯示出他的包容性,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因此這個城市的發展也是順其自然,人們來到這里旅行,擁抱這一片自由而神圣的熱土,與大本鐘合影,與倫敦之眼擁抱,尋找著那一份最純真的喜好與敬仰。
白金漢宮英國的王宮:
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內,是一座四層樓的正方形圍院建筑,宮內有典禮廳、音樂廳、宴會廳、畫廊等六百余個房間。在宮前廣場有勝利女神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臺上,金光閃閃。正面的大門富麗堂皇,外柵欄的金色裝飾威嚴莊重,厚重鐵門的浮雕營造出與宮殿十分和諧的氛圍。圍墻里面,可以看到那些著名的近衛軍士兵紋絲不動地佇立著。周圍占地廣闊的御花園,為典型的英式風格園林。 白金漢宮建于1703年,最早稱白金漢屋,意思是“他人的家”。1762年,王室將其買下,又不斷加以改裝、增建,最終形成了這座色調不盡一致,式樣五花八門的“補丁宮殿”。當女王住在宮中時,王室旗幟會在宮殿中央高高飄揚。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于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大本鐘:
英國倫敦著名古鐘,即威斯敏斯特宮報時鐘,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鐘樓,是倫敦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鐘樓,現改名為“伊麗莎白塔”。伊麗莎白塔于1858年4月10日建成,鐘樓高95米,鐘直徑9英尺,重13.5噸。每15分鐘響一次,敲響威斯敏斯特鐘聲,是英國最大的鐘。大本鐘用人工發條,國會開會期間,鐘面會發出光芒,每隔一小時報時一次。在英國,伊麗莎白塔是人們慶祝新年的重點地方,收音機和電視都會播出它的鐘聲來迎接新一年的開始。同樣地,在陣亡將士紀念日,伊麗莎白塔鐘聲的傳出表示第11個月的第11天的第11個小時及2分鐘的默哀開始。每年的夏季與冬天時間轉換時會把鐘停止,進行零件的修補、交換,鐘的調音等。塔樓四面裝有四個鍍金的大鐘。塔樓的名稱來自安置在里面的巨鐘——大本鐘。“大本鐘”從塔底到塔頂共有393級臺階。
倫敦眼:
倫敦眼,全稱英國航空倫敦眼(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又稱千禧之輪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倫敦眼”是倫敦最吸引游人的觀光點,聳立於泰晤士河南畔的貝蘭斯區,面向威斯敏斯特宮與大本鐘。倫敦眼是現在世界第三大摩天輪(僅次于坐落在中國南昌高160米的“南昌之星”摩天輪和2008年4月15日開放的新加坡高165米的飛行者),是倫敦的地標。它被譽為數學上的奇跡;工程師透露,建造這座摩天輪所需的電腦計算能力,超過世界上最大、最復雜的建筑。“倫敦之眼”重1600噸,橫躺在浮于河面的一個平臺上建造,原本預定9月初立正倫敦眼與河對岸莊嚴的大本鐘形成極大的對比。
倫敦塔橋:
倫敦塔橋是從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征,有“倫敦正門”之稱。該橋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從前這個巖石是突出海面與陸地連接的岬, 由于海浪的侵蝕沖刷形成2個圓洞,正好成雙拱形,所以起名為“倫敦橋”。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時分,與陸地連接的圓洞突然塌落,與大陸脫離形成現在看到的斷橋。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大自然塑造的景觀有一種人工無法比擬的神奇!倫敦塔橋的設計頗為合理,在世界橋梁建筑業中有口皆碑。兩岸兩座用花崗石和鋼鐵建成的高塔,高約60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支撐著兩岸的塔,下層橋面可讓行人通過,也可供車輛穿行。如果巨輪鳴笛而來,下層橋面能夠自動往兩邊翹起,此時行人可改道從上層通過。橋內設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橋中購物、聊天或憑欄眺望兩岸風光。
英國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