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南麓,有一片不可多得的去處——小鎮萬安。古韻猶存的老街老宅,山青水秀的田園風光,濃郁的徽州鄉土氣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足以令我特意來此走上一遭。
長著茂盛新荷的池塘今天的萬安鎮,相比于同在黃山腳下的大名鼎鼎的西遞、宏村等地,可謂是默默無聞了,但是知道萬安的人,卻都知道這個如今名不見經傳的徽州小鎮,卻有著不凡而悠久的歷史呢。
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宜人味道自三國吳永安元年起至隋開皇九年,萬安一直就是休寧縣縣治所在地。明清時期,隨著徽商的崛起,萬安更是成為下通州府治(今歙縣)、杭州,上入縣城達安慶、贛湘的重要水陸要道,而那條依橫江而建的五里街衢,更是因往來商賈眾多而聞名遐邇,成為明清時期休寧九大街市之首,更有好事之人,給予其“小小休寧城,大大萬安街”之譽,如此直白地貶低一個縣治所在地,而來贊美夸耀一條街道,聽來也真是有點過份,難怪當我錯入休寧縣城,向當地人打聽萬安古街時,當地人都干脆地表示只知道屯溪有條古街,萬安古街嗎?不知道!莫非今天的休寧人還在為古時的一句“過份的”譽美之言而慪氣嗎?
不過,過也好,不過也罷,反正連熟通中國歷史的金大俠也不甘落人之后,在其小說中竟也將萬安捧為徽州四大名鎮之一(另三鎮分別為漁亭、巖前、臨溪),更與景德鎮、朱仙鎮和漢口鎮齊名,萬安之重,足以可見一斑。
水田片片,田中水牛拉犁沿街的店面,面前便是一大片空地,空地的盡頭是一口長著茂盛新荷的池塘,池塘邊一座低矮的殘破磚墻后,是幾幢有著斑駁粉墻,黛色屋瓦和高低錯落、層層昂起馬頭墻的老房子,見此情景,我們心中不禁一喜:萬安古鎮終于初露倪端啦。
穿行在兩邊是高高的封火墻的不見陽光的背街小巷之中,腳下是一條由一色的麻色石條橫鋪的小徑,頭頂是一線藍天,當眼前豁然一亮時,我們已經站在了一條東西走向的橫街之上:狹長的街,被兩邊那些已顯頹敗的高高低低的老房子簇擁著,唯有那同樣一色的縱橫鋪砌的條石街面,百十年來依然如故。
農人插秧,恰是一派清新閑逸田園風光。兩側建筑檐口形成的曲折天際線,在天空的映襯下自然而和諧,初夏午后的陽光,懶散地照著,在老街的并不寬敞的街面上投下寬大的陰影,少許的陽光,穿過錯落有致的檐口,在對面斑駁的墻面上留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從老街,穿過一座磚拱門,走過一座過巷樓,順著滿布青苔的一級級的石階往下走,眼前豁然開朗,一條舒緩開闊,碧綠清澈的江水呈現在眼前,此水仍是新安江的上游,當地人稱之為“橫江”。
回望西邊,遠處青山如黛船工長篙輕點,小船便向江心漂去,立于船頭,回首從這一角度再觀萬安,除了能清楚完整地看到老街,老屋沿水的布局,萬安的水鎮風貌也盡現眼前:臨江均是高數米、長千米用紅砂巖石砌成的垂直護岸,這些駁岸雖經千百年的河水沖刷,卻依然堅固如初;沿水的岸邊,可以看到好幾個保存完好的水埠頭,這些古老的水埠頭就是當年橫江邊的水路碼頭,一條條石階,從古街的幾個方向穿巷而來,匯集于此。據船工說,綠水相伴的萬安古鎮,在明清時擁有大小水埠80多處,是當時徽州極為熱鬧繁忙的商埠碼頭。不難想象,當年在這里,萬安街上商鋪林立,人來車往,穿流不息,橫江水邊則是波光帆影,舟來貨往,好不熱鬧,活生生的一幅徽州版的“清明上河圖”;更不知有多少徽州人從這里乘舟走向大山之外的世界,成就一代代雄霸商界天下的徽商啊。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