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清遠在環珠三角發展中充當衛星城的角色,通過旅游帶動地產發展或成為地產行業的發展方向。
清遠的特色是什么?旅游?趙千河認為,放眼全國,清遠的旅游并沒有多大優勢和特色,必須做出調整,比如和地產結合。如何結合?不僅僅是在景區或者風景好的地方蓋個房子、加個圍欄那么簡單,需要大品牌開發商操盤,整合優勢。
談產業轉移
旅游城市清遠不宜引進污染大產業
《清遠觀察》: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顯示,清遠常住人口年均增長速度略低于廣東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的1.90%,流動人口則沒有納入統計。在雙轉移的大背景下,清遠人口增長沒有出現太大增長,說明什么?
趙千河:說明清遠流動人口少,貿易未產生,主要是來清遠做生意的人多,如義烏商貿城的商戶中有85%為外地人。
雙轉移在我看來只是臨時性的。回顧近幾年經濟發展,我們會找到雙轉移的歷史背景。
2004、2005年后,國家經濟發展面臨一個拐點,美國外資市場出問題、產業受阻、資金外逃、地產泡沫產生。
廣東省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雙轉移”,部分工業轉向河源、清遠。這就是雙轉移的政治背景。
《清遠觀察》:產業轉移在廣東已經持續數年,很多城市都把這次轉移看成是促進城市升級發展的大機遇,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對主流行業和主流城市的企業熱情相邀。您認為清遠雙轉移面臨哪些難題?
趙千河:雙轉移只是一種策略。目前清遠雙轉移面臨很大的挑戰,沒有龍頭產業,效率低、利潤不高,硬件、勞動力資源、配套不夠,勞動市場難以形成系統。
清佛合作,陶瓷生產轉到源潭,清遠僅有資源優勢。根據產業發展的規律,產業應該由以下六個環節構成:原料、設計、品牌加工、物流和終端,在這個產業鏈中,我們清遠只有原料和加工,賺取微薄的利潤。而加工方面,也沒有人力資源優勢,難以引進更多工人。
因此,清遠雙轉移不適宜轉移過于依賴人力的加工產業。作為一個以自然風光而聞名的旅游城市也不適宜引進污染大的產業。
談旅游發展
清遠旅游過于依賴自然景觀
《清遠觀察》:清遠是一個知名的旅游城市,您如何評價清遠的旅游業?
趙千河:清遠旅游業發展緩慢,對GDP貢獻偏少。以漁人碼頭為例,多年來,該碼頭沒有太多變化,店面沒有增加,攤檔也沒有增加,連出售的特產也沒有太大變動,還是賣鵝蛋、花生等。
依據其他城市旅游業發展的經驗看,一般而言,5星級酒店的增加是由于高端商務的推動,而快捷酒店、經濟酒店的發展也是一個城市旅游水平的體現。這些目前在清遠都表現得不太明顯。五星級酒店少、經濟類快捷酒店的品牌不多,盡管周末因為自駕游而出現訂房難,這只能說明清遠景點開發及接待能力較弱。
談房地產業發展
與地產結合,向休閑度假過渡
《清遠觀察》:清遠旅游產業還可以往哪個方向挖掘?近年來開始興起旅游地產,是不是一個發展趨勢?
趙千河:清遠的旅游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沒什么競爭力,但在廣東還算有名氣。她唯一的優勢是離珠三角近,周末自駕游的人多。隨著自駕游的人增多,觀光必須走向多元化,甚至發展到休閑度假。
發展休閑度假要滿足幾個條件:1、收入,人均GDP達到5000―1萬美元以上;2、時間,年假、假期充足;3、汽車文化發展,家庭有2輛車以上;4、要有幾套居所。
從這些條件中,我們也能發現清遠所處的歷史機遇,與大廣州只有1.5小時以內的距離決定了它的旅游定位應該以休閑度假為主。另一方面,旅游資源做觀光沒有特色,但做旅游休閑有特色;休閑旅游必須帶動旅游地產。目前,異地旅游度假有一定的雛形,轉型是必定的。
同時,清遠旅游地產的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由于大部分旅游資源已經過早掌握在沒有實力開發的人手里,城市配套沒完善,存在很多不足。現在大開發商才慢慢介入。
目前清遠旅游地產的發展以銷售為主,由于房價可預期,很多人也樂意購買,其實清遠地產發展一部分還是得益于地產泡沫。
談清遠城市發展
關鍵看清未來珠三角與清遠的關系
《清遠觀察》:從產業、旅游到地產,您能否總結一下,清遠城市的發展應該怎么走?
趙千河:單純走旅游地產之路,將來可能會受到金融服務和閑置資源的制約。所以,無論是產業還是旅游地產的發展,關鍵還是要充分認清未來珠三角與清遠的關系。
未來清遠在環珠三角發展中的角色,充當的是衛星城功能。通過旅游帶動地產,同時行業發展也要不斷健全,如旅游服務要完善、創造新刺激點、農家樂加房子等多種形式吸引客戶,特別要有針對性地抓住珠三角中產階級以上人群。
清遠與珠三角的距離不遠,環境好、樓市價格有優勢,未來增值空間大,投資外還可以自住。
目前清遠的房子有40%的外地人購買,這是合理的。休閑城市的定位決定它面對的客戶群必然是要走出清遠的,而發展景觀地產、高端度假地產也是結合實際的必然選擇。
清遠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