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版《永定縣志禮俗志載》:永定人“衣以布素為尚,輕裘細葛僅見焉。……今則富商大賈旅居外省,多效服呢、羽……若鄉居之民仍守樸素,婦女之衣屢洗屢補,服之無數。”永定客家成年人的服裝基本上以蘭,,靛青和黑色為主色調。這種顏色耐臟耐洗而又不張揚,這是客家人長年勞作,出入山野田園的最好選擇,也是客家人外柔內剛,勤勞節儉的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現。
孩童時代 嬰兒呱呱落地開始,接生婆就把嬰兒媽媽事先準備好的“和尚衫”和“屎裙子”穿上,待滿月時穿上“滿月衫”,四個月才給幼兒穿上“破胸衫”,及“開檔褲”,男女通用。待六七歲以后才換上男女有別的衣衫和“塞腹褲”。
青壯年時期 男人的上衣是“破胸衫”和“大裾衫”兩種,前者又叫對襟衫,左右對襟,胸間破開綴邊,早先以布紐為多,以后又有骨紐、金屬紐;后者衣襟開右邊,布紐扣襟。兩種男衫都有長短之分,多用藍和黑灰色布料縫制。
女衫,有長短之分,長的大都是“大裾衫”,衣襟開右邊,布制紐扣;短衫右胸紐扣一副單紐或雙紐,右腋下至胯部,紐扣四副。襟口和前后下擺均飾以欄桿花邊,下擺遮過膝蓋。衫色喜有大紅、大藍、大綠等鮮色。衫料平常人多用棉布,極少數富家才用呢、絨、綢等。褲,男女基本一樣,只不過規格有大小,有折褲頭褲和無褲頭的縮帶褲兩種。也有長短之分。20世紀50年代初期,女裝鳳尾裙又稱折疊裙和桶褲在一些集鎮上流行,大都由棉布制成,也有少數用綢緞料,裙長多至小腿,甚至可以遮蓋腳面。
老年時期 老年人的穿著與青年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有條件者加以添置棉襖、馬甲、旗袍之類的,棉襖是為了御嚴冬臘月之寒,有長短之分,式樣也如上對襟和大襟。前者多用金屬紐、牛角紐;后者多用布紐扣;馬甲,又稱坎肩、褂子,形式多樣,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夾心棉絮的叫棉甲子,內附羊皮的皮甲子,都是男女通用;旗袍,主要是富裕人家或有身份女子所穿,大都用綢緞、毛皮作料。制作方法和式樣與前述相同,不過加工精細,用料昂貴。男的也有制袍穿著,多為大襟右開,高領闊袖,長及踝腳,有單有夾,夾分面和里,袍面用好料,袍里為一般素色布料。袍是正式服裝,外出或應酬場合穿用。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