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光緒元年(1880年)開始,慈禧與慈安兩宮皇太后二度垂簾聽政、執掌清朝大權。慈禧是個擅于攬權,惟我獨尊的女人,雖然稱慈安為皇姐,位居慈安太后之后,而朝中大事卻一切都由她說了算,滿朝文武誰也不敢得罪她,因此,慈禧非常得意,
這年六月,承辦陵寢修建大臣惇親王奕誴,醇親王奕譞等上奏:“兩位皇太后的萬年吉地,同時于本月二十二日竣工,請太后親臨查看。”兩宮皇太后得知自己的陵寢已經建好,正想去看看建得隨不隨心,于是就選擇吉日帶領文武大臣來到了東陵,先是到其它陵寢拜謁一番,繼而來到她們自己的定東陵萬年吉地。先看了普祥峪慈安的陵園,慈安甚為滿意,覺得陵寢建筑工藝和質量俱佳,規制上乘。一般太后陵所不設的神道碑亭,下馬牌等也都設立了,和孝莊太后的昭西陵一樣,屬于超越規制的太后陵。慈禧看后也沒說什么。可來到普陀峪慈禧的萬年吉地,慈禧真的細留神了,看規模,查質量,絲毫不馬虎。當她看到自己的墓地建得與慈安的陵寢相比,絲毫不差后,緊繃的臉上才有了一點笑模樣。
承修大臣們見慈禧一點也沒挑出刺來,都松了一口氣。慈禧與眾大臣又回到隆恩殿月臺前,驗看完畢,就準備起駕回鑾了。這時候,他又看一眼身前的丹陛石,因為這丹陛石是陵寢建筑最精致、最顯要之處,是畫龍點睛之所在。而且這塊丹陛石的圖案還非比一般,是她向慈安和眾大臣竭力爭執定下來的。按規制,丹陛石上的“龍鳳戲珠”石雕圖案,應該是龍在左,鳳在右,左右對稱的格局,可這次建慈禧、慈安陵的丹陛石,慈禧因垂簾聽政非要鳳在上,龍在下。慈安與眾大臣堅決反對這一違反祖制的做法,最終又扭不過她,就只好默認了。所以,慈禧看著這塊丹陛石格外高興,這鳳壓龍布局,顯示了自己的尊嚴,又看翔鳳凌空展翅,蛟龍騰水穿云,都雕得活龍活現。她得意地摸著圖案的每一細微之處,暗暗自喜。大臣們眾星捧月般圍著慈禧,看她這副摸樣,心想,就等回京城領賞了。可在一剎那間,慈禧忽然變得滿臉怒氣。原來她看到丹陛石最下端的“海水江崖”圖案中的崖石縫內鉆出一小動物,露出前身,口內吐出一股如意云朵,形似蛇,可又有帶五爪的兩只前腿,非蛇!她明白了,這不是壁虎嗎?她指著壁虎厲聲問承修大臣:“這是什么?”“哦,哦,這是祖宗規制,祖上的昭西陵、孝東陵、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各太后陵,和景陵皇貴妃園寢的丹陛石都有。”別人不敢哼聲,只有他小叔子醇親王奕譞支支唔唔地回答。“我不管這一套,給我換掉!”她大聲命令著。誰都默不作聲。沉靜了一會,慈安耐心的解釋道:“妹妹呀,就算了吧,你沒看到我的陵墓丹陛石上不是也有嗎?祖宗規制不能全讓我們姐妹給破壞了,國家財政這么緊,已經修好了,就別換了,勞民傷財的。”這一席話,使慈禧在眾人面前再不好說什么,以免顯她不顧大局。她心想,先咽下這口氣,以后我自有辦法,愿留,你自己留,我不要!
一只壁虎為何使慈禧生這么大的氣呢?原來,相傳,以前皇宮內曾養著壁虎,喂朱砂,三年可養成七八斤重,放在陰瓦上烤干,然后研成細粉,用此朱砂在皇后、妃、嬪臉處點一朱點,既美又不褪色,宮中后、妃如有亂宮之事,紅點自然消失,以示其咎,故壁虎又名“守宮”。所以清朝修陵時,咸豐朝以前建的皇帝陵都不刻壁虎;而單建的后、妃陵陛階石都雕刻一只壁虎,以為“鎮物”。可慈禧想到,等自己駕崩進地宮后,她的靈魂可受不了寂寞與這種約束,所以在光緒七年便下毒藥害死了慈安,延至光緒二十一年,慈禧斷然下令廢掉普陀峪這塊丹陛石,順便又將隆寢重修一新。
這一來,新刻的陛石不僅沒有壁虎,還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使其更加精美絕倫,當時大臣們都不敢反對,只是有的大臣命人把原來那塊陛石偷偷的掩埋起來,以便后人評說。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