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秦國在古蜀國滅亡后的兩年,即公元前341年移秦民到成都。公元前311年,秦國大夫張儀筑成都城,成都城市的歷史自此開篇,距今已有2300多年。張儀先后筑城兩次,第一次并沒有包圍整個成都城區,城墻只框住了東邊的一大半,第二次筑城才框住了西邊。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兩座城,東邊大,稱為大城,西邊小,稱小城。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習慣上被叫做“少城”。寬窄巷子便處于少城內。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派三千官兵赴藏,平息戰亂后,千余八旗軍隊及家屬永留成都,在當時比較殘破的少城基礎上修筑了滿城,清朝少城亦是滿城。寬、窄、井巷子是當時42條兵丁胡同中的三條。寬巷子在清朝年間的名字叫興仁胡同,窄巷子在清朝年間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滿城時名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稱明德胡同。清兵的進駐給了戰亂中的成都人希望,胡同的命名也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城市化進程漸漸淹沒了老成都的歷史遺留,瞬間年華彈指過,42條巷子如今僅余寬、窄、井三條還依稀可尋當年的痕跡。
寬窄巷子:見證老街區的新崛起
?
?
今年6月14日是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寬窄巷子震后開街兩周年的紀念日。記者昨日從成都市文旅集團獲悉,從6月11日到7月11日,以南非世界杯及端午小長假為契機,寬窄巷子景區內將開展一系列的文化主題活動,與廣大成都市民及游客分享兩年來景區所取得的成就。
時長一個月的開街兩周年活動將包括講述寬窄巷子歷史的“光陰的故事”攝影展、成都文化學者流沙河讀者見面會、低碳紙盒人贈送等精彩項目。此外,在世界杯與端午節期間,還會上演相關的非洲舞及端午民俗表演。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初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已成為成都市民心中“老成都”的象征。
不同于普通的舊城改造,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歷時5年,成都文旅集團共投入6.3億元。改造后的街區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東西縱向、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組成,共包含45個四合院落群。整個景區立足于成都傳統市井生活,依托北方胡同建筑,植入高端餐飲娛樂,集中了中、西式特色餐飲、茶藝,西式咖啡、文化創意產品展示、零售、酒吧。自開街以來,寬窄巷子人流量超過1500萬人次,目前月均人流量穩定在80萬人次以上。
寬窄巷子保護區于2008年6月14日開街,距離5·12地震僅一個月的時間,在當時四川旅游市場因受地震重挫而低迷的情況下,向中外傳遞出“震后成都依然美麗”的信息。開街的頭一個月,人流量已超過100萬人次,拉動了震后四川旅游業的復蘇。
?
寬窄巷子是成都保存較好的清朝古街,與大慈寺、文殊院并稱為成都三大歷史街區,經過整體改造后,成為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天府少城”。
寬窄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原真生活體驗館”寬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寬窄巷子,最成都”,它成為“成都生活標本”,使傳統的成都生活在寬窄巷子中得到集中。
在這條不長的街巷中,也集中了很多有特色的餐廳、茶樓、酒吧等,是成都最原汁原味的體現。無論你是本地人,還是游客,在成都就一定要到寬窄巷子一行,感受成都的風土人情,吃上正宗的川菜,這里有很多是不可錯過的好地方。
NO.1 點醉紅酒咖啡西餐廳
位于窄巷子里的西餐廳,環境很雅致,LOFT風格的裝修,主打的是紅酒、咖啡、茶飲品,出品意大利菜,味道也還不錯,推薦這里的海鮮芝士飯很美味,加上杯中的紅酒自會散發著醉人的芳香,營造出很陶醉的氛圍;地下一層就是品酒區,有最低消費額度,但相對于寬窄巷子這些地段的來說,消費算是公道合理的,當然也不便宜。
NO.2 花間美食吧
川菜餐館,不過既可以吃飯,又能品茗,還可以吃冰,不同風格、不同年齡層的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適合自己消費的,出品菜式豐富,味道很不錯,而且環境獨特、優雅,很有自己的味道,還可以坐在小院里等待時間的消逝,與三五好友一邊吹著品嘗美食,一邊談天說地,十分愜意。
NO.3 寬坐
粵式海鮮湯鍋,湯頭不錯。不過價格比較貴了,而且口味過于清淡,大概不適合成都人口味。環境還算可以,不過性價比不算太高。食具挺講究的,裝修也高檔,只是價格比較高,可能更適合商務宴請。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