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青海,寧夏以及陜西人不論男女,一般都是下面片的好手。那手底下,面葉如秋天的樹葉一樣,紛紛而落,一會兒,一大鍋面片就下好了。當然,下得好的揪出的面葉如手指甲那么大,薄而勻稱,叫作"指甲面片"、"雀兒舌頭"。下得差的揪出來的面葉大而厚,并且大小薄厚不一,形狀也不正規,人們譏之為"攔嘴面皮",意思是面葉大得放不進嘴里。
由于混放的蔬菜,肉類等不同,面片還有多種風味各異的品種。高原上氣候寒冷,過去冬天沒有新鮮蔬菜,一旦菜瓜剛熟,摘一兩個鮮嫩的菜瓜下面片,叫作"菜瓜面片"。面皮下好后,再打上雞蛋,味道又不一樣,叫做"雞蛋面片"。放了羊肉,羊肉味特濃,就叫做"羊肉面片"。這些面片都是帶湯的。如果把煮好的面片用漏勺打出來,和上炸醬,就叫作"燴面片"。而打出來后又用粉條、牛羊肉等混炒,則叫作"炒面片"。
有這樣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相傳有一對戀人被迫離開家鄉,在沓無人煙的草原上,他們只有一口鍋和一點面,能干的少女居然在自己的大腿上揉出了面,便為丈夫揪出了一鍋可口的面片。
面片是西北人的家常便飯,隨之便有一系列的風俗講究。如果是男方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如端上面片,男方家的就不用再說了,說明遭到了拒絕,因為面片是揪斷了的。如端上了長長的拉條,表示婚姻可成。人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誰家如果表示同意婚姻而端上了面片,則要被笑話。有遠方或尊貴的客人來家,一定不能下面片,否則會失敬傷客。家人要出遠門。有的地方專門揪面片送行,據說面片預祝出門人辦事利落,馬到成功。也有的地方專門下長面葉(如拉條子)送行,據說這種面食預祝出門人順利往返,而面片則被認為途中會出差錯,辦事不成。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