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溪鎮重陽廟會
屯溪近郊的臨溪鎮傳統廟會。前后舉辦3天,農歷九月初九為正日。這天,四鄉八鎮的善男信女成群結隊趕來朝拜周王菩薩,并帶來各種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進行交易。廟會期間,搭臺唱戲,從日落唱到日出,通宵達旦,煞是熱鬧。建國后,廟會成為地道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交易會。
漁梁亮船會
歙縣漁梁船民每逢農歷閏月這年的九月或十月,用兩只木船并聯成一對,卸去船蓬,用竹木制架,外包紗布,扎成亭、塔、樓、閣、牌坊、鯉魚等,內燃燭燈。燈旁是樂隊,笙歌齊奏,鑼鼓喧天。亮船一共六對,其后還有好幾只木船尾隨。會期在漁梁壩練江上下游,各遨游一夜。波光燈影,十分壯觀。亮船又叫水游,同時還有旱游,即岸上鄉民們玩燈、敬各種菩薩。江中岸上,水游和旱游交相渾映,妙趣無窮,四鄉百姓云集觀賞,熱鬧非凡。
上九廟會
農歷正月初九日為唐朝忠烈張巡和許遠殉難日,徽州區巖寺鎮每年于此日舉行廟會紀念,俗稱“上九會”。會期三天,初八日開始,初十日結束。廟會期間,舉行游神、祭神活動,搭臺唱戲,各地商販亦前來趕會,擺設攤點,各種農副土特產品和農具、日用百貨應有盡有。現“上九會”已失去原來紀念張巡、許遠的意義,取消了游神活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
五猖會
農歷五月一日,是休寧縣海陽五猖廟會之日。屆時四鄉百姓云集海陽燒香,祈求五猖神主驅鬼祛邪,消兇化吉。廟會游行,“前引”錦旗開路,“執事”沿途管理雜役。青白黑紅黃綠藍各色旗子飄揚,十景擔、肅靜牌、萬民傘、紙扎豬馬牛羊偶像、牌樓跟上、接下是地方戲隊伍、雜耍隊伍。
此廟會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皖南曾打過幾年攔鋸戰,軍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廟”,陣亡士卒“五人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記皇家祭祀有“陣前陣后神祗五猖”之說。
如此世代相傳,便衍成香火極盛的五猖神廟會。
嬉鐘馗
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流行一今徽州區巖寺鎮、歙縣朱家村一帶。據說明萬歷年間就有此習俗。
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嬉鐘馗”,以求驅邪惡降神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時“嬉鐘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為發展到由人扮演鐘馗,在村中巡游嬉耍。
近年來,歙縣鄭村鎮的塥田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這項活動,煞有介事是熱鬧。
拋繡球
近年來黟縣西遞村舉辦的一項民俗旅游活動。
該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臨街的一面,懸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的“繡樓”。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給夫人、小姐們歇涼觀景用的,如今人們把它作為拋彩球的繡樓,則別有一番情趣。
現在的拋繡球,當然不是古代小說中的“拋彩球擇婿”,而是給游客一個“喜兆”,中彩球的游客,將會幸運長駐,萬事如意。
徽州婚嫁
舊時,徽州婚嫁嚴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說媒者一般為年長女性,稱“媒婆”。行聘俗稱“送擔”,女方接禮后當天回禮,婚事即定。迎親當天,由姑媽或舅媽用兩根絲線把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謂之“開臉”,亦稱“拉面”。接著便是迎親,拜堂、鬧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謂之“回門”。此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納妾、換親、搶親、入贅、沖喜、靈前婚等特殊形式。
20世紀50年代后,父母包辦婚姻逐漸被自由戀愛代替,婚事簡辦。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結婚和集體婚禮形式的。